10月26日,杭州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》。
杭州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、使用的城市;除此以外,杭州市计划通过三年时间,到2022年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总数达到4200台,新增3596台。届时,全市配置水平为42台/10万人,达到亚洲地区先进水平。
AED为什么被称为“救命神器”?在地铁中如何正确使用AED“伸出援手”?使用AED出现意外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?本文将为大家一一解答。
“救命神器”AED有多厉害?
AED全称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,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,使用AED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仅仅使用心肺复苏。
AED作为自动体外除颤仪,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须具备专业背景,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,即使在拥挤的地铁站,也能在“黄金四分钟”内与“死神”抢人,挽救身边人宝贵的生命。
地铁中配备的AED如何正确使用?
那么,我们先来看看在哪儿能找到AED设施。
据了解,AED设备安装工作将按照“试点先行,分步推进”的原则有序推进。
各地铁车站的AED设备均放置于车站显著位置,并设有明显的指引标识。AED上均张贴使用说明,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。
找到AED后,我们应当如何操作?
若周围没有工作人员,自己也可以上手。AED操作简单,只要根据录音指示,接通电源,按动放电按钮,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、除颤。
使用AED只需四步:
1、判断患者无反应、无呼吸,按下电源键,根据语音提示进行后续操作。同时,呼叫现场其他人员拨打120求救。
2、除去患者衣物,按图示位置贴上电极片。
3、AED自动分析患者心率,此时请勿接触患者。
4、根据AED语音提示,需要时按下闪烁的除颤按钮,此时请勿接触患者。
用AED救人没有成功是否需要担责?
在伸出援手、抢救生命时,你内心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顾虑——救了,却没有成功,那么是否会陷入法律方面的困扰?
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,国家早就出台了“好人法”,保护那些乐于助人的热心人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: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此条法律保障免除了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,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。
最后呼吁大家,如果在有条件的急救现场,要大胆出手施救,上一秒地铁站勇敢拿起AED的你,或许就是下一秒的“地铁英雄”!
参考资料:
1. 文章资料来源:新华网思客综合